福建一农民拾荒30多年,收藏文物十几万件,自家堪比民俗博物馆!
在乡野村歌以往的文章中,和大家分享了不少来自农村的文物爱好者、保护者和收藏者,其中有一位河南安阳的老人,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,在村子里及周边捡、收购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,经过数十年年时间的积累,在自己家里建立了文化博物馆。
如此凭一己之力收藏大量文物,并在自己家建立博物馆的可不止安阳老人一个,在距离安阳千里之外的福建也有一位。他叫陈修俊,是福建福清人。陈修俊从小出生贫苦农家家庭,生活并不是很富有,但他父亲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,从小经常给他将文物、文化的故事,这让陈修俊也对传统文化、古文物非常感兴趣。
80年代长大后陈修俊参军有了一些补贴,算是他的第一桶金,但他把那些钱都拿去跑农村收购古钱币了,从那时起便和古文物建立起不解之缘,此后一发不可收拾,特别是90年代的拆迁,让各个村子里的古老建筑、村民家的老物件,都被拆卸、搬出,甚至直接扔掉。
这让陈修俊看了非常心痛,在他眼中这些都是宝贝,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,都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,但是如今却被毁掉了,他不忍心,开始着手大力收购这些老物件。
还好那是在90年代,这些东西并不贵,他经过努力还能买得起,并且花较少的钱就能收购不少,就这样一个桌子、一扇门、一尊佛像一点点积累,成了一个“文化拾荒者”。此后经过几十年的,日积月累,陈修俊已经攒下了十多万件文物、古董、民俗用品及建筑构件,他自己家里堆满了,还专门租了一块场地用于安置这些民俗物品。他的家也因此被人称为当地的“民族博物馆”。
他也曾多次捐赠出自己收藏的宝贝,因为他的本意就不是要个人私藏,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有价值的古物保存下来,它们是代表当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但是毕竟个人能力有限,他也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帮助,大家一起努力,真正建立起一座“民族博物馆”,使这些古物能够找到一个永久的安身之处。
只是迟迟未能办到,就在2017年下半年,陈修俊收藏文物的场地意外经历一场火灾,不少古物在这次事件中被毁掉,这让陈修俊非常心痛,本来打算捐赠出去,还没来得及拉走的一些明代凉亭构件也在火灾中被烧毁,当初买这些的时候花了30多万元的!
这之后陈修俊也新安装了16个摄像头做日常监测管理,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也开始意识到给这些古物重新“安家”迫在眉睫,否则这些都将在日常的风吹雨晒中继续损坏直至消失。在这里也希望陈修俊能建立起一座真正的“民俗博物馆”,向社会开放展览,到时我们都去参观!